成都寄炉餐厅/ 隐藏在清朝旧街巷的火锅店
2021-12-18
文化历史
寄炉源起于寄庐,2020年入选“成都第十八批历史建筑”。一代抗日名将王克俊将军曾居住于此,他是少数几位能在第三战区打满全场的将军之一。寄庐原义为“寄希望与未来于一庐”,如今引申为“寄珍馐与美味于一炉”。
设计理念
老宅经历过从住宅到住宅,再到小吃店,串串店,烧烤店,火锅店的身份变换。历届租客并不在意这座老宅的价值和历史,只是贪图旁边社区和学生所带来的微薄效益,也不在意老宅的维护,以至于在店主接手时宅子内部已经破败不堪,一片狼藉。老宅年久失修,但精致的门头却掩饰不掉往日的峥嵘,和周边的小层楼各自独处着。老宅改造面临着社会与现实的双重挑战。OAD将场地自身的逻辑与当代的设计思维进行了融合,最终延续了 “地域文化新体验”的设计理念,打造了一个既有成都文化底色又兼具社交体验的生活场域,让一座百年老宅在快被埋藏进岁月深处的时候,再次有了人间烟火气。
我们尽可能的保留了建筑主体的梁柱结构,对门头进行了整体修复,重现民国私邸门楼的造型特色。建筑老墙是粗竹编加批灰泥,新墙则在加固的基础上,采用了青砖和灰瓦,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新建的当代性。院内青苔满地,露天小景,室内保留了原空间高度,并在空间格局上做了新的划分,将当年的私人生活起居空间分隔成几间开合灵活的餐厅体验空间。内含天井、后厨、杂物间、卫生间、大堂、包间、咖啡厅等。室外遗韵犹存,室内新颖绽放,将过去和当代融合的恰到好处。
材料应用
成都老城区的平房屋顶多是木结构加灰瓦叠盖,常年漏雨且藏污纳垢。考虑到这样的方式已不再适合当代人的生活,更不能作为餐厅所沿用,我们用防潮防雨的沥青毡换掉了破旧的实木垫层。保证了建筑在不同环境下的坚固性和可观性。从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在地性出发,设计中还应用了传统的自然材料,就地取材,旧物利用。老楠木和建渣回收材料都运用当代手法在装饰隔断系统和卫生间分别呈现,建筑主体的梁柱柏木结构也在工匠的打磨之下露出了原本的拙朴肌理,在各个空间内再次成为焦点。
餐桌椅是当地工匠们按照设计图纸手工制作,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70年代的餐椅形态。室内随处可见一些旧时代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被循环再利用,成为空间的点缀,串联起时代的故事。设计师希望可以唤醒人们的记忆,食客也将成为这所老宅子和这锅厚味的新的见证者。
结语
寄炉倡导年轻态度的生活方式,是繁杂城市中的一个轻松据点,而我们更加渴望的是更多老巷的复活。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